画学研究重在“古为今用”――刘子琪撰《南田画跋今注今译》 – 成都书法教育网-米乐m6平台

  近来,传统文化之风,如春之潮,汹涌澎湃。弘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下焕发新光彩,为更多人所了解、认知、接受并融入文化血脉,是文化自信应有之义。而如何更好地让中国艺术走入千家万户,走近读者,便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近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子琪译注的《南田画跋今注今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效亲近传统文化的媒介,可以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一倡导的有益尝试。

  《南田画跋》,是清代恽寿平(1633―1690年)的画论著述合编,“久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对清初及后世影响深远。恽寿平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号南田,在当时便声望极高。《南田画跋》是后人根据他的书法、绘画题跋编纂而成,堪称画跋这一艺术批评体裁的集大成之作。可惜的是,这些画论文字十分晦涩,加上文化传承、专业术语的隔膜,今人读过一遍之后,往往因为不理解恽寿平用词用典的出处,或者不知道该段画跋文字的写作背景,在理解画跋文字的深意上常常不够贴切。《南田画跋今注今译》一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今人进一步解读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学理论打下基础,甚至可以说做了一个示范。

  刘子琪译注、解读《南田画跋》,总结起来有如下三大特色。

  一是翻译“信”“达”“雅”,以及注释专业和准确。艺术术语自有其传承脉络,以及独特的意义空间,如果不能够深入艺术典籍之堂奥,细心体味其艺术语境,仅仅将其字面意思注解出来,对于理解传统画论没有太大意义。作者借助准确、明畅、得体的白话文将难懂的术语呈现出来,为读者走近传统艺术提供了便利。

  二是解读体现学术研究深刻,原文寥寥数语,解读显现其中的丰富含义。画跋作为中国艺术批评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优秀之作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现代学科分类角度而言,画跋囊括万有,可以从美学、社会学、文学等不同角度呈现不同面目,当然这需要解读者对于作品和画论烂熟于心,对于艺术史本身有着极佳理解。刘子琪可谓恽寿平的异代“知己”,其对南田画作、画理做了多面向的解读,所言多有的放矢。如原文称:“全是化工神境。磅礴郁积,无笔墨痕,当令古人歌笑出地。”作者解读云:“南田数次将造物神化育万物的神功伟绩与绘画联系起来,并以‘无笔墨痕’作为对笔墨的最高要求,从而用作品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造化致敬。笔墨不事雕琢显露,用色不为浓艳炫目,追求最高境界的平淡天真,南田一生宗尚如是。”可以看出,作者对恽寿平艺术思想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三是图文结合。所有艺术理论都无法离开作品,所有对艺术的记载、讨论、研究都建立在作品基础上,否则讨论研究往往成为无源之水。同样,我们欣赏、解读、研究一则画跋,也要与原作有机结合起来,还原题跋者当时的精神面貌,为读者提供更多思考的凭借。刘子琪将恽寿平画跋的原文,与散佚在各个博物馆的恽寿平原作进行了一一对应,完成了绝大部分画跋文字的还原,这就使得画论文字不再孤立于作品之外,从而为读者最大程度还原了恽寿平创作时的情境,更便于读者理解画跋文字的意义。

  大量基础的材料整理和搜集工作,对于恽氏书画、文字的深入研究,极大丰富了《南田画跋今注今译》的实用性和学术性。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成为中国古代画论研究和恽寿平艺术欣赏传播的有力推手,拓展海外理解中国艺术的路径。